随身之路
我这人开窍晚,开始听流行歌曲都是上高中的事了。第一张有模有样听的是张信哲的《选哲》,第二张是许茹芸的《茹此》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这两盘磁带都是同学借给我的正版,我到现在还怀疑这货不安好心,不然怎么净拿最好的带子给我听。不过没多久,我又用《茹此》毒害了表弟(跟电脑游戏比起来,这实在算不上啥事),后来又用《花开》毒害了老张。而后成为阿哲的忠实粉丝,听遍他的所有国语专辑,大部分都能看着歌词唱出来。芸式唱腔也让我很痴迷,可惜《茹此》专辑几乎是许茹芸的巅峰。还有无印良品出《珍重》的时候风靡一时,全班都在哼掌心或身边的旋律,但我却最爱这盘带的第一首。话说当时我们班的音乐氛围真的超好,上自习都有人搞些合唱,有人家里收藏一整书柜的正版磁带,我天天废寝忘食学唱歌还经常被他们挑出跑调的地方,直到大学以后我才发现,我靠,原来我唱歌还算牛b的~
那时候是真没钱,用的随身听、耳机都不知道什么牌子的,索尼爱华什么的想都不敢想,磁带开始都买三四块钱的盗版,或者蹭听别人的。但是听过几回正版磁带就发现了,这正版跟盗版的差距真不是一点半点,就开始省吃俭用买正版。十块钱一张啊,现在觉得没啥,那时候真要了轻命了,所以一定要有很喜欢的才出手。就此埋下了败家的种子。
大学以后手里的钱稍微多了点,去新动力磁带店的频率也就高了起来(偌大的郑州,去个正版磁带店还要走个20多分钟)。同学里听歌的明显少多了,所以可以看出工科男确实是有情调的少。去新动力也就经常是和小李、老大一起,老张也听,但风格差异太大。这个时候我的口味还是倾向于张信哲、许茹芸、熊天平这种风格的。孙燕姿出第二张专辑《我要的幸福》的时候我也买了磁带,但是竟然没感觉。反应慢、固执是我人生的巨大障碍,两年之后我成为孙燕姿忠实的粉丝,不亚于曾经喜欢张信哲声音的时候,才发现当年自己的固执多么愚蠢。
听歌最密集的时间就是高中三年,在家一定是在听歌(从来不写作业),骑车路上一定是在唱歌(肺活量就是这么练出来的),上自习的时候有可能在抄歌词(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)。大二之后听歌就少了,因为被网络和电脑游戏占据了太多时间。只有两段时间例外,一段是02年参加校园歌手比赛,一段是05年考研前后。大学毕业的时候,大部分磁带都送给了同学。那时已是mp3兴起的时代,磁带机开始淡出江湖了。到去南京之后,这个爱好几乎停止了,虽然也听,但已经不是发烧的感觉了。
再开始发烧就是烧器材了。因为工作比较枯燥,久坐对电脑,想听点音乐消遣,加上手里有点小钱,可以满足一下少年时没有满足的愿望。第一次入的i9。当时在淘宝上买的水货500多,同屋的我弟和他同学都表示不能理解,因为一般mp3两三百块钱也就罢了。我弟说,mp3再好能有电脑好听?但我觉得电脑出的声是不加修饰的,而器材通过调音方式让人得到另外的感受。老烧们经常讲素质,这个我不懂,我相信听感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动。直到现在,i9在mp3里口碑还是很好的,写到这的时候手贱去中关村查了一下,关注度仍然在mp3的前十之列,而且价格相当坚挺。i9的优势在于解析清晰,声场超出一般mp3的广阔,三频通透,但劣势也很明显,中频薄,听女声还好,男声很悲剧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多数mp3的通病,声音不饱满。当然它本来就是mp3,这个不能怨它。以五六百块的价格,买到这个一个高解析大声场三频通透的mp3,而且轻巧、续航不错、操作良好、能听FM、能看歌词和封面,已经很值了。但它不是我的菜。前几天看了一篇讲器材的帖子叫不能承受之轻,对我而言i9虽有诸多优点,但它的薄和不饱满就是我不能承受之轻。放在柜子里几年之后,终于送人了。
后来觉得,常规mp3可能大致也就这水平了。要想音质好,一定要在体积上有所牺牲。于是就想败CD了,这也是当年的遗憾之一。但适逢CD末年,后期的产品徒有虚名,挂着CD的羊头,卖着mp3的狗肉,跟早年的CD音质拍马也赶不上。然后看到了Rh1,作为外貌协会的会员一眼就被它打败了。老烧们有的说Rh1不如老MD好看,我倒觉得相反,Rh1尽管做工稍差,但那外形绝对是个工艺品。加上网上各路评测比较,Rh1几乎是当之无愧的末代机皇,遂心急火燎从香港代购。这是我至今仍感觉很奢侈的一笔,但是看看现在Rh1因为断货已经翻了一番的价格,也有点暗自庆幸。声音冷艳,听感精致细腻,声底纯净无暇,听男生略显单薄,但听女声和小编制器乐如闻天籁。这就是我要的声音。
但Rh1也有问题,一个是麻烦,要刻碟,另一个是刻碟的时候真心疼。听着刻碟“滋滋滋”的声音,心里就在想,又把寿命缩短了多少天。而且这货是绝版,坏了再找不到替代品。老这样操心它的寿命,对我的寿命实在不好。所以后来尽量不刻碟,也不舍得随身,生怕碰坏了。它老人家也就成了庙里的菩萨,天天供着。现在想开了,还是别搞机械化的,就数字化产品好,坏了总有新的。而且尽量用耳朵收货。上个月去了淮海路的索尼体验店,听了传说的A8xx,M10,D50。A8的音染很重,受不了;D50很惊艳,但是有一首王菲的歌听得我想死,太冷太冷;M10声音混,音色暖,男声和粗犷系女声不错,柔美系女声悲剧,正好跟Rh1互补。权衡之后入了M10。听了大半个月,对M10的总体评价是:听感遥遥领先于绝大多数mp3(啃木头和飞碟之类除外),但是跟两百块的洋垃圾Eh50都有很大差距。除音质之外都很满意:无敌的续航,风骚的外形,可扩容32g的存储卡和不怕电量衰减的5号电池。
以后争取不烧随身了,耳机听多了不好,而且音质的升级跟价格不成线性比例。同价位间或许有比M10声音好的,但是提升不大,而且很可能是以损失续航、推力、操作为代价。等以后安定下来,搞一套差不多的pc-hifi就可以了。咱既不是专业的,又不是金耳朵。想想以前破机子盗版碟,一样听的有滋有味,现在真有点本末倒置了。
附1:关于wav标签
现在很多录音笔对无损仅支持wav格式。一般wav不像mp3格式那样显示曲目信息,但可以用sony家的 Medio Go 软件将wav文件导入后,修改文件信息。在M10上测试可行,支持简体中文。
附2:关于无损
我以前在电驴,现在基本在杂碎后院下载无损。pt80,巅峰音乐也可以,但是pt80现在不好注册。后来发现以前下的无损有些可能是mp3转的。其实无损和高品质的mp3的差别真的很小,只有对很熟的歌曲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区别,通常无损的声音更清澈,过渡更平滑。但也有的歌曲我无法分辨。最直观的鉴定方法就是将其导入Audition中查看频谱,320kmp3的主要特点是在20khz处一刀切平,而无损一般直到21~22khz处都较为饱满,即使没有显著的红黄色线条,也应该是蓝或紫色填充,而不会是黑色的频谱。但如果是由高品质aac转的假无损,其频谱图形与无损极为相似,无法分辨。听感上aac没有无损的声音密度大。此外,一些老cd的频谱确实不好看,但不是由20khz处一刀切的,需要避免误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