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:向死而生
我一直有严重的抑郁症,原因也许是年少无知时瞎读瞎想所得的悲观的人生态度,比如叔本华的名言:人生是一团欲望,欲望不满足就痛苦,满足就无聊,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间摇摆。而在很大程度上促成我的世界观的庄子,让我看到的是大智慧视野下的虚无。虽然我也很景仰王小波这样乐观而智慧的人物,但悲剧比喜剧更能触动人心。后来我知道抑郁症并不少见:林肯曾经试图自杀,罗素没有自杀仅仅是因为眷恋数学(多年后他的名篇“我为何而生”,仍然在为自己寻找生存的意义),而美国服用抗抑郁药的人数超过人口的10%。而我没有自杀,只是因为死和生一样毫无意义。按照叔本华的理论,个体意志的消灭,已经宣告了死亡。
现在我可以说,我是一个死过的人了。感谢这两年多来的生活,给了我时间、也让我别无选择,重建自己的思维体系。我所缺少的不是思考的能力,而是直面自己和世界的勇气。一个谨小慎微的人,一边对世俗的生活方式极为不屑,一边又不愿特立独行被视为另类,无限向往自由又不敢追寻自由,也加重了抑郁症。有天看到杜宪的话,震撼到无地自容:“不就是最不济了,到晚年穷困潦倒,在贫病交加之中死去吗?”叹,休言女子非英物,夜夜龙泉壁上鸣。这就是勇气,我最需要的东西。抑郁症无法根除,就如痛苦与人生形影相随,但是这不重要。“你本是尘土,仍将归于尘土”。人生既然一无所有,就谈不上失去;生存本无目的和意义,就该勇敢追随自己的内心。
我现在能真切的听到内心的召唤:想要发现更大的世界;想要了解这宇宙、了解我自己;还想成为更优秀的人。什么样的人呢,也许可以用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评价:热情、深刻、认真、纯粹,加上高晓松送给他女儿的祝福:温暖纯良,不舍爱与自由。小波先生说,他走之后,追求智慧的道路还要继续有人走。读了无数遍,还是抛诸脑后了。老罗说,要有“健康、强悍的人生观”,“真的猛男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”,我却没有领会到其中的含义。还有dust,我一直在想,我要成为不输给他的人,但我一直没有做到。苏格拉底、罗素、胡适……我知道,在人格和智慧方面,还有好多人在前面等着我。人生的诱惑太多了,放弃思考、从众、顺从物欲、用忙碌掩盖艰难的内心世界,都可以过上更安逸的生活,但不是我想要的。大师们的光辉已经照亮了前进的路,我就没有怠惰的理由。
今年健身坚持的相当好,可以明显感觉到身体的变化,也很享受运动之后那几天精神振奋的感觉。而且“危卧病榻,难有无神论者”,好身体也是精神力量的来源。明年除了哑铃和羽毛球外,还想开始跑步,希望南京的空气能好一点。大幅缩减了刷微博和无聊网页的时间,转为读书和上知乎(现在看来,知乎也要控制)。今年最喜欢的书是《枪炮病菌和钢铁》和《寻路中国》,前者让我重新捧起了《全球通史》,而后者则激励我努力学英语,因为作者的另一本书《甲骨文》竟然被禁,只好买了英文版。影视方面的大爱是《绝命毒师》和《行星地球》,后果是五岳归来不看山,好久不想看任何美剧和电影。在今年快要结尾的时候突然喜欢上一个女孩,连续几天情绪失控不能自已,脑子里只有诗、音乐和她。读《与妻书》读到泪流满面。感觉就像在知乎看到的那句:仿佛突然有了软肋,也突然有了铠甲;想要戴上最好的面具,又想卸下一切伪装。
总之,我度过了完美的一年。经历了艰难的改变和蚀骨的孤独,终于重建起自己的人生体系。有一天重读小波先生的《沉默的大多数》时,突然有一种错觉:在经过十多年的迷茫、荒废和抑郁之后,我的人生重新具备了连续性,仿佛那个十六七岁手不释卷疯狂求知的少年,和现在kindle前历经沧桑上下求索的中年融为一体,中间跨过一段漫长的黯淡时光。于是我重新把罗素先生的一段话写在了《全球通史》的扉页,就如当年写在《沉默的大多数》上一样:凡是心灵观照整个世界的人,从某种意义上说便和这个世界同样伟大。他摆脱了被环境奴役的人所具有的恐惧之后,便体验到一种深沉的快乐.
最后,附上我今年最爱的音乐:马友友的《Ecstacy of Gold》,和最爱的王尔德的名言:“爱自己是浪漫一生的开始”。我叫马成,今年三十一岁,我的人生刚刚开始。